氣象部門獨攬防雷檢測 存濫收費現象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11月15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加快推進價格改革,更大程度讓市場定價;決定實施普遍性降費,進一步為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減負添力。會議決定,凡沒有法律法規依據或未經批準設立的行政事業性收費和政府性基金項目,一律取消;對收費標準超成本的要切實降低;對確需保留的補償非普遍性公共服務成本的收費,嚴格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從今天開始,我們欄目將推出系列節目“蹊蹺的收費”。
今天我們就來關注避雷針費。我國是一個雷電災害頻發的國家。2013年6月21日,江西撫州煙花廠被雷擊中造成3人死亡,45人受傷;2013年8月10日,一陣響雷之后,山東日照市奎山街道辦事處平臺村馬先生家的房子突然著火,不到20分鐘被燒成廢墟。這樣的案例經常發生。2014年1-7月,江西省雷電災害導致21人死亡,而廣東省同期也因雷電造成14人死亡。
防雷檢測資質引發的糾紛
為了避免雷電災害,我國明確要求大大小小的建筑物都必須安裝避雷針等防雷裝置。而讓人沒想到的是,防雷裝置的背后竟然有著不為人知的巨大利益,甚至引發了一場曠日持久的民告官的官司。
科安董事長鄭洪光:我們訴訟這塊持續了好多年,從區級法院打到中級法院,從中級法院打到高級法院。
鄭洪光,科安防雷檢測公司董事長。他和浙江省氣象局叫板了5年。
鄭洪光:因為我們是全國第一家,也是唯一的一家體系外的防雷檢測機構。
鄭洪光說的體系外指的是公司的民營身份。他告訴記者,目前全國所有的防雷檢測所都是隸屬于各級氣象局的事業單位,科安公司是唯一一家民營企業。
那么這樣一家小小的民營企業為什么非要把省氣象局告上法庭?
浙江科安檢測有限公司李君飛:這個東西就是傳統意義上大家都叫它的避雷針,其實學名叫接閃桿或接閃小針。他起到的作用就是對于當雷電流打下來的時候,他接閃,接閃通過引下線傳輸到大地,傳輸到所謂的地網上面,從而保護建筑物和建筑物內部的人員和設備安全。
為了防止雷電事故,按照規定,幾乎所有建筑物上都需要安裝防雷裝置。而這些裝置都需要檢測機構出具合格報告,整個建筑才能竣工驗收。在當時,只有氣象局下屬的幾家檢測機構具有檢測資質。看到這塊潛在的蛋糕后,2006年,鄭洪光成立了自己的檢測公司,取得了浙江省質量技術監督局的防雷檢測認證,開始為建筑物檢測防雷裝置。
鄭洪光:不管是服務上還是價格上,我們都是有競爭優勢的,我們剛開始的時候,業務增長很快,每年是50%到100%的增長,應該來講是發展前景很好,而且對整個這個行業來講,我們也很看好,但是沒想到后面碰到了很多困難,我們遠遠想不到。
最初幾年,鄭洪光以優質的服務和低于氣象局防雷檢測所的價格,接到了不少業務。很多開發商主動找上門來,生意做得風生水起。然而就在一切看來順風順水的時候,氣象局的一個通知讓鄭洪光的生意一落千丈。
鄭洪光:從原來高峰的時候,應該09年我們有800多萬(營業額),現在幾十萬都不到。
原來鄭洪光收到了一份來自杭州市氣象局的通知書,責令其立即停止防雷檢測業務,理由是沒有取得氣象部門對其頒發的防雷檢測資質。鄭洪光不明白,自己明明已經取得了浙江省質量技術監督局的防雷檢測認證,為什么還要氣象局批準。不過,為了盡快恢復生意,科安公司先后多次向杭州市及浙江省氣象局提出防雷檢測資質的申請,但得到的回復卻是“不予受理”,因為檢測機構必須是事業單位。
鄭洪光:從法律法規上沒有一個規定說,你必須是事業單位,而且2010年(國務院)570號令里面,它更是明確了,法人地位就可以了,他沒有分事業法人或者企業法人。
鄭洪光查閱了《氣象災害防御條例》的規定。里面明確寫到,申請防雷裝置檢測資質的條件是“具有法人資格”,并未限制民營企業申請。鄭洪光認為,氣象局是變相的“行政壟斷”,排擠民企申請獲得防雷檢測資質。于是一紙訴狀把浙江省氣象局告上了法庭。最終,浙江省高院認為,申請人科安公司雖然是民營企業,但其主體資格符合《氣象災害防御條例》的規定,故認定科安公司勝訴,省氣象局敗訴。
鄭洪光:當時高院判勝訴以后,我們也很高興,后面接下去,應該比較順利了,但是我們重新申請以后呢,氣象部門認為,他沒有對于私營企業操作辦法和細則,所以說一直沒有辦法推進,我們也非常苦惱,這個事情也不知道該怎么辦了。
本以為贏了官司便可以繼續把公司開下去,但結果是科安公司仍然申請不到合法的檢測資質,而科安檢測過的房地產公司由于無法通過氣象部門的審核,工程無法竣工,因此他們紛紛找上門來指責科安公司詐騙,要求退款。
鄭洪光:2010年接的一些項目,但是因為后來他們不承認我們這個報告了,造成業主很大的困擾,有的業主就過不了竣工驗收,所以說發生的糾紛也比較多。
科安公司由2010年之前的年營業額800多萬元,一下子縮水到一年只能收入幾十萬元,有時連員工的工資都開不出來,這讓鄭洪光感到很是無奈。
鄭洪光:現在心情平時比較郁悶嘛,看著這個彌勒佛笑臉的話,稍微緩解一下吧。
雖然這場民告官的官司,以鄭洪光的勝利而告終,可時至今日,他的公司還是邁不進防雷檢測的市場。防雷檢測市場到底門檻有多高,利益有多大?我們在離杭州不遠的浙江嘉興認識了一位在建筑領域摸爬滾打幾十年的開發商。他每蓋一棟房子都要做防雷檢測。他向我們道出了很多無奈。
房地產開發商:氣象部門的防雷檢測測算費貴得離譜
因為“防雷”二字苦惱的不止鄭洪光一個人,地產開發商們同樣覺得防雷檢測行業里面,充滿了令他們不解的蹊蹺。
地產開發商:最后的竣工檢測,那(檢測所)付出的時間是多少,15萬平方米,他一個星期都不用,就幾個人,這個費用太好收了。
這位不愿意透露身份的開發商告訴記者,花費幾天時間,四五個工作人員的檢測,費用卻要15萬元,這讓他們覺得有些貴得離譜。而十年前類似的檢測費只需要幾千塊錢。
地產開發商:原來03年、04年,那時候的收費,就在幾千元錢,就是看屋頂上有多少根避雷針算的,是幾百元錢一個點。
檢測費用從10年前的幾千元,如今水漲船高到了十幾萬,甚至數十萬。記者在當地得到的一份2012年簽訂的防雷工程檢測合同顯示,總建筑面積約為17萬平米的二類防雷建筑物,雷擊風險評估費用349400元,技術評價費為33227元。加上浪涌保護器檢測和跟蹤驗收檢測,總的費用在60余萬。
地產開發商:原來只是一個檢測,現在有技術評價、跟蹤檢測,現在又加了一個風險評估,最近又加了個SPD浪涌保護器的檢測,如果把五六樣都算進去的話,相當于一個平方米,要3元到3.5元檢測費。
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記者:那一個30萬平方米的項目,不是要100多萬了?
地產開發商:是的,起碼要考慮100多萬元的成本。
這位開發商說,自己蓋的幾乎每一棟住宅都需要少則幾十萬,多則上百萬的防雷檢測費。甚至一些已經在氣象部門備案的合格產品,如浪涌保護器,也仍然要再次送檢,并且檢測價格不菲。浪涌保護器的檢測價格不菲
知情人:浪涌保護器是這樣的,他這個產品生產廠家,經過了北京或上海進行檢測,檢測好之后有檢測報告,我買價是160元錢,現在檢測費是360元錢,而且沒有可選性,只有到他們氣象下屬的檢測所里面去檢測,其它地方沒有辦法找第三方檢測,它是壟斷行業。
據這位知情人透露,一組防雷用的浪涌保護器的市場售價為160元左右,可檢測費用卻要360元。為了證實這一說法,記者根據《浙江省防雷產品備案》中標注為合格產品的德力西品牌為例,來到了其在杭州市的銷售中心。
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記者:你這邊有這個型號的浪涌保護器的嗎?
德力西銷售人員:你要幾片的?
記者:4片。
德力西銷售人員:4片40KV的。
記者:就這個40千安的正常市場價是多少?
德力西銷售人員:市場價是262元市面價
記者:那給我們大概多少錢?
德力西銷售人員:含稅是嗎?
記者:大概多少?
德力西銷售人員:170塊。
一組4片40千安的德力西牌浪涌保護器,記者詢問的價格為170元。隨后,記者又來到了位于嘉興市桐鄉行政審批服務中心的氣象檢測窗口,咨詢浪涌保護器的檢測費用。
桐鄉防雷檢測所工作人員:浪涌保護器檢測費是這樣的,4片是按一套算的。
記者:那它有兩片的呢?
桐鄉防雷檢測所工作人員:也是按一套。
記者:那個檢測費用是?
桐鄉防雷檢測所工作人員:800元。
記者:800元?
桐鄉防雷檢測所工作人員:對。平均下來360元。比如說你這有N個避雷器乘以120,再加N乘以30%,30%是800元。
這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800元是按照浙江省物價局發布的《專業氣象服務收費標準》規定計算出來的,費用都是公開透明的。而且他們是氣象局下屬的有資質的檢測機構。
桐鄉防雷檢測所工作人員:我們這個資質是沒問題的,你放心好了,包括質監局的計量認證都有的。
記者:屬于氣象局直屬的是吧?
桐鄉防雷檢測所工作人員:對。
這家檢測機構介紹說,自己是事業單位,直接隸屬于氣象局,而最終進行審核的就是自己的上級單位桐鄉市氣象局。
地產開發商:這兩家機構其實就是,都是省氣象局下面的防雷中心,他是父親跟兒子的概念。
隨后記者在嘉興市氣象局的官方網站中搜索看到,防雷設施檢測所位列其中。既然檢測所是隸屬于氣象局的下屬機構,那最終這筆不菲的檢測費到底是被誰收走了呢?
地產開發商:名目又越來越多,收費又越來越高,最終這塊利益在哪我不知道,我只是對這個事情,其實我是有疑問的,
疑問歸疑問,檢測還是要檢測,開發商們雖然很無奈,但是他們找不到能夠出具檢測報告的其它機構。
地產開發商:我沒有選擇,連價格都沒有商量的余地,原來是有商量的余地的,也有選擇的余地,現在就是他一家,我找他也得找,不找也得找。
不僅如此,一位知情人還告訴記者,嘉興市氣象局和檢測機構不僅是隸屬關系,甚至是一套人馬。
知情人:他們是施工、檢測、審批都是一條龍的。你沒有辦法叫人家做,你做了他們也不認可,沒有辦法。
記者:他們也不會出具監測報告?
知情人:對,他們不會出具監測報告,而且不會出具驗收意見書
那么氣象部門的防雷檢測難道真的如這位知情人所說,是施工、檢測、審批一手操作嗎?記者在開發商所在的嘉興市桐鄉地區,找到了當地市場份額占有量在70%的最大的防雷工程公司,雷霆防雷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桐鄉分公司。根據其在當地工商局的登記可以看到,經營范圍包含“防雷工程施工”一項。其中,法定代表人為龔志東”核準時間為:2013年8月5日。而巧合的是,記者此前去過的當地防雷檢測所也有一個叫龔志東的人。
桐鄉市防雷檢測所工作人員龔志東:我現在給你理一下,第一個是雷擊風險評估,雷評的話大致金額是48800元,第二個是防雷技術服務。
記者:您這服務太到位了。您貴姓?
龔志東:免貴姓龔,龔志東,志向的志。
這是記者在嘉興市桐鄉防雷檢測所記錄的視頻。這位名叫龔志東的工作人員熱心地給記者介紹了有關防雷檢測的價格,并且給記者留了簽名和電話。根據這位工作人員留下的名字,記者發現和雷霆防雷科技有限公司的法人代表同名同姓。那么檢測所的龔志東和防雷公司的龔志東是不是一個人呢?
帶著疑問,記者向浙江省氣象局發出了核實身份的申請。在這份浙江省氣象局給記者的回復說明中可以看到,龔志東于2010年至2011年在嘉興桐鄉市防雷設施檢測所任副所長;而后派駐雷霆防雷科技有限公司任負責人。看來,在工商局登記的防雷工程公司法人代表一欄中的確實是龔志東。說明中還寫道,2013年免去其駐派公司負責人職務,2014年1月起任桐鄉市氣象局氣象減災科副科長一職,并明確標注,龔志東同志沒有政、事、企相互兼職的情況。
桐鄉市氣象局氣象減災科副科長龔志東:我是負責設計審核這塊,圖紙這一塊設計審核,你這個進入施工前,圖紙這一塊。
但是,既然自2014年1月起已經任氣象減災科副科長一職,這位龔姓工作人員卻在防雷檢測所的窗口熱心地給記者計算著檢測所需的費用。
龔志東:因為我們自己下面也有防雷公司的,我們避雷器(浪涌保護器)都是經過陽光采購的。
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記者:你下邊這邊也有防雷公司是吧?
龔志東:也有的,我們采購避雷器都很貴的。
根據記者的調查,龔志東不僅在防雷公司擔任法人,在桐鄉檢測所擔任工作,同時又是氣象局的公職人員。而國家質檢總局86號令《實驗室和檢查機構資質認定管理辦法》,明確規定:實驗室和檢查機構及其人員應當獨立于檢測、校準和檢查數據和結果所涉及的利益相關各方,不受任何可能干擾其技術判斷的因素的影響;不得與其從事的檢測、校準和檢查項目以及出具的數據和結果存在利益關系。也就是說,防雷檢測機構人員不得在防雷公司任職。然而龔志東不僅擔任嘉興桐鄉防雷檢測所的工作,同時也是氣象局氣象減災科的副科長,還是防雷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從施工到檢測到審核,當地氣象局具有絕對的掌控,而無論防雷檢測費用有多高,最終買單的都是購房人。
地產開發商:氣象現在監測,有這么多的名目,30萬平方米的一個項目,所有的檢測費用加起來,可能要一百來萬了,這些費用呢,你說我們開發商最終從哪里出呢?我肯定是要有人為我買單,因為我不可能說,我這個成本投進去了,我沒有利潤,成本是增加了,最后直接的費用買單人,可能是我們的消費者,有時候消費者可能不知道,就一個計量成本,可能這個就兩千三千元(每平方米),為什么最終要加到這么多?其實有些隱性的檢測費用,他們是沒發現。
記者隨后在查閱很多相關資料也發現,不僅是在浙江杭州、嘉興,在全國很多地方都存在類似的情況。北京,上海,深圳等地也只有氣象局下屬的防雷檢測機構才具有防雷檢測資質。浙江省氣象局由于被告上法庭并被判敗訴后,在2014年2月,發布了有關《防雷裝置檢測監督管理暫行辦法》,對檢測資質做了相應的修改。
浙江省氣象局政策法規處副處長廖良清:我們出臺這個《浙江省防雷檢測監督管理暫行辦法》,就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那么這個管理辦法對企業準入這個市場檢測,設置了一些不是門檻就是企業也可以準入。那么我們出臺這個辦法就是為了加快對企業的開放。
新出臺的暫行辦法中不再針對法人性質進行檢測資質發放,企業也可以申請檢測資質。氣象局把檢測資質分為甲、乙、丙三級。
廖良清:它(防雷檢測)要求的技含量是非常高的,如果要等到他都具備這些能力,才讓他進入的話,那可能要等的時間很長,這樣,所以我們為了能夠讓一些簡單的一些檢測,讓社會這些企業能夠提前進入甲乙丙三級管理。
按照這樣的分級,科安公司在完成一系列考核的情況下,能夠獲得丙級資質。然而根據新規定,資質每三到四年才能提高一個等級,因此要想獲得與氣象局下屬的檢測所同等的市場,科安還要繼續等待至少八年的時間。
鄭洪光:這個新的資質管理辦法呢,條件也比較高,我們當然也在積極準備,但是對后面能不能拿到,我們心里也沒底,估計也比較困難。
在調查中記者了解到,浙江全省范圍內的72家防雷檢測機構,全部是氣象局的下屬機構,而唯一一家民營企業卻由于拿不到檢測資質而仍然徘徊在行業之外。氣象部門進行檢測審核,本來應該交由第三方中介機構出具的檢測報告卻仍然掌握在氣象部門的手里。那么,國外的一些防雷檢測機構也是如此嗎?
國外防雷檢驗機構由私企運營 收費檢測
記者在調查中了解到,浙江全省范圍內的防雷檢測機構,都是氣象局的下屬機構。那么,國外的一些防雷檢測是如何操作的呢?
在韓國,高度超過20米以上的建筑物要按規定安裝避雷設備,公共機關的所有建筑則必須安裝。韓國一般把建筑物的避雷設備劃歸到電氣系統內,由韓國電氣安全公社負責施工前的審批,工程竣工后對避雷設備的檢測則沒有統一規定。
韓國電力安全公社檢測研究組組長宋佶穆:現在對避雷設備的檢測沒有強制性的規定,如果業主委托我們做檢測,我們會根據檢測的項目在整體電力系統檢測之外另收費。
2014年韓國電氣安全公社共接收了4萬多件電氣系統審核項目,其中95%以上的建筑物都安裝了避雷設備,但是追加申請避雷設備檢測的只有90多件,不到0.2%。
宋佶穆:避雷設備的檢測不僅僅是我們在做,也有專門做檢測的私營企業,另外有的避雷設備的公司在銷售產品時也提供免費的避雷檢測。
在韓國,很多企業不僅生產避雷設備,也為客戶提供檢測服務。為了爭奪市場,甚至還有企業為用戶提供上限在10億~30億韓元的避雷產品保險。隨著韓國社會防雷意識的提高,很多高層建筑、化工廠等也會根據自身需要委托相關機構和企業做定期的精密防雷檢測。
宋佶穆:現在韓國國內避雷市場的體制還需要改善,保障國民安全的基本檢測國家應該站出來,另外收益性的部分留給企業靠市場運作。
韓國每年避雷設備市場總規模不到2000億韓元,約合人民幣11億元左右,加之房地產市場漸趨飽和,生產避雷設備企業間的競爭也愈加激烈。而相距不遠的日本平均每年遭受雷擊的次數超過100萬次,對于避雷方面也有專門的規定。
財經頻道特約記者關麗莉:目前由于雷擊造成的一棟建筑的損失額最高可達上千萬日元,所以日本建筑基本法中第33條對于避雷針的條款規定十分嚴格,高度在20米以上的建筑一律需要安裝包括避雷針在內的防雷避雷裝置。
關于避雷針的安裝、設置等,日本工業規格中有著嚴格的規定。日本權威機構雷保護系統工業協會,還設定了從業人員的認證制度,嚴格從業門檻,日本的房地產開發中,避雷針大多是由民間專業公司來負責安裝、監測和維修的。除去前期向“公共建筑協會”的評估許可要幾十萬日元外,以一棟8層高600戶的居民樓為例,安裝避雷針的全部施工費用為250萬日元。而避雷針周邊的常規檢修、定期加固、整體監測等各項費用,約在3到7萬日元之間。
半小時觀察:
防雷檢測到底應該歸市場還是歸政府,浙江省高院已經做出了權威的司法解釋,但在實際操作中仍然存在很大的阻力。與我們一衣帶水的日本和韓國,在防雷檢測方面不僅檢測費用低,也是一個完全市場化的操作方式。這也許為中國的防雷檢測市場提供借鑒。我們相信,氣象部門對于防雷檢測的重視是基于安全考慮,但通過資質審核和過程監控,讓民營企業進入這個領域則可以更好地發揮市場的作用,最終讓老百姓在買房子的時候獲得更大的實惠,何樂而不為呢?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