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樹防雷,不妨順其自然
由云南省地方標準升格而成的行業(yè)標準《古樹名木防雷技術規(guī)范》近日正式發(fā)布,并將于2014年12月1日起實施。有關專家評價說,“該標準的實施將進一步加強古樹名木的防雷保護,對維護生態(tài)平衡、提高對古樹名木的防雷管理水平起到積極作用。”
建設部在2000年9月頒布的《城市古樹名木保護管理辦法》中,將樹齡在一百年以上的樹木稱為古樹,對國內外稀有的以及具有歷史價值和紀念意義及重要科研價值的樹木稱為名木。古樹名木以其獨具的科學、歷史、人文和旅游等價值對現(xiàn)代社會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是大自然饋贈給人類的寶貴財富,值得全社會重視和保護。
世界有成住壞空,人有生老病死,樹有盛衰榮枯。在沒有外力的破壞和影響下,樹木的壽命,特別是慢生樹種的壽命可以達到數(shù)百年甚至上千年。除了由盛而衰的生命周期,樹木衰亡的原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自然因素包括:蟲蛀獸咬啃噬筑巢、極端氣候(颶風、雷電、火災等)、地質變化(地下水位升降致根系腐爛或枯萎)等。人為因素包括隨意砍伐、城市開發(fā)、工程建設、環(huán)境污染等。
這些年一直有聲音在強調,雷電對古樹名木的危害“極其嚴重”,防護“迫在眉睫”。對此,筆者不以為然。
萬物自生自滅,優(yōu)勝劣汰,存活至今的古樹名木,必然有強大的生命力。即使在整個人類社會的大環(huán)境下觀察,雷電擊毀古樹名木也是非常小的概率事件,進一步深究此類偶然事件的后果,其損失和危害也鮮有達到“觸目驚心”的程度。事實上,相對于肆意妄為的人類活動,雷電對古樹名木的影響更是微乎其微。例如,2006年初,南京為修建地鐵二號線,遷移了主城區(qū)線路沿線大部分行道樹,5年后調查發(fā)現(xiàn),移植的83棵樹中死掉了68棵!
然而,給古樹名木安裝避雷針早已蔚然成風。2009年,由園林部門出資,成都市文化公園給50多棵古樹名木逐一安裝了3000~5000元的避雷針,據(jù)當時的報道,成都市共有古樹名木1800多株,各大公園的古樹名木都已安裝避雷針,“條件允許的話,公園外的所有古樹名木都將逐一安裝避雷針”。
有人質疑,無節(jié)制地安裝避雷針,是對古樹名木最合理的重視和保護嗎?有學者甚至直言,人類貪欲的加劇和過分干預才是古樹名木衰弱或死亡的主要原因!
由此看來,我們興師動眾耗費數(shù)年精力為古樹名木的防雷制定規(guī)范是不是有點兒小題大做呢?
當然,商業(yè)社會中,制定標準意味著掌握主動權。《古樹名木防雷技術規(guī)范》的頒布,必然對市場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但對于保護古樹名木維護生態(tài)平衡究竟有多大的意義呢?
相關新聞
聯(lián)系方式
地址:南寧市玉洞大道44號云創(chuàng)谷3棟908
關注我們
